Image
Top
Navigation
2018-09-09

我發現混得好的年輕人都有這 3 個特質

那我們把對比尺度拉的再大一點,假如一份工作能夠做到你的長遠價值,是你真正熱愛的,看更多👇👇👇

並能增強你的核心競爭力;另一份工作的月薪高 5000 元,你會選哪個?

我相信肯定很多人會選擇第二份工作,這當然無可厚非。但每個月高 5000 元,一年也就 6 萬元,10 年也就 60 萬(到手肯定更少)。你喪失了人生最好的 10 年,60 萬能買回來麼?

就像那位老板反問在場觀眾:如果你的員工到了 30 多歲,還在為了每個月能不能多 2000 塊錢薪水上躥下跳,而不能靜下心來鑽研技術、學管理、帶團隊,你認為他是個有潛力的人才麼,你會傾斜資源培養他麼?格局太小啦,我看大概率不會。

周鴻禕曾經說過,當年他畢業的時候就想用編程的能力改變世界,但他也知道只靠編程是沒辦法改變世界的,他還要學習很多東西。於是他就放棄了 N 多進入銀行、政府機關的機會,去了方正這家當時中國最好的軟件公司,學習軟件公司是怎麼運作的。

他那個時候拿著每個月 800 元的薪水,住著地下室。可是他覺得自己能夠真正學到東西,公司沒跟自己要錢,還發錢,這已經夠不錯了。

這在很多人眼里都不能理解,但是在長遠價值指引下的人,就是這麼義無反顧。

三年的孜孜不倦之後,周鴻禕成了當時方正最年輕的研發中心總經理,但是就在這個風生水起的時候,他又離開了方正。

因為他覺得只有在互聯網世界里才能發揮自己的價值,方正沒辦法提供給他做互聯網的條件,那麼給再多的錢,再高的 title,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。

在我的這個人生階段,我特別理解當年周鴻禕的決定。

就像我在《我花了 20 萬從體制內跳槽:未來十年,沒有什麼工作是穩定的》這篇文章里講的,我花了 20 萬離開了傳統媒體,並不是因為原單位怎麼怎麼不好,而單單是因為我認為這里沒有辦法做到我的人生價值,那我寧願賠償單位 20 萬,也要離開這里。

我很認同吳軍老師的一句話,全世界在乎 20% 薪水的人要遠比在乎個人價值、個人成長的人多得多,因此這個世界最終還是屬於有志氣的人。

 

那麼你又該如何追求長遠價值呢:

1)永遠不要因為一點薪水、福利,就放棄你真正熱愛,能夠給你帶來長線成長的事業。

2)一件產品、工作的成熟周期是 5~6 年,每半個周期問問自己,現在這份工作是我所追求的終身事業麼?值得我為此放棄 20% 的薪水麼?

3)想折騰的時候就義無反顧地折騰一下,不然直到臨死之前你都會心有不甘。

選擇不要怕錯,錯是大概率事件,你只要提升自己在關鍵節點選對的能力就好了。如果不知道怎麼選,把上面三條再看一遍。

02

 

是否具備逆思維:

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餅

而是你想吃多少餅

據說Google曾經有個不成文的規定,在某些關鍵崗位上,寧願花兩倍的價錢雇傭行業內最頂尖的人才。

因為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差距是數量級的,而不是人們想像的一點點。

而區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:

三流人才看自己有什麼資源,然後再去做相應的事情;一流人才先思考自己想要做什麼樣的事情,然後再去找相應的資源。

前者的潛力更小,因為他很容易被手上的資源所局限,有多大餅,就有多少飯量,很容易吃不飽;

後者的潛力更大,因為他的視野更大,真正的能夠跳出手上資源的局限,有多大飯量,就烙多大的餅。

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,在 2001 年全公司營收僅有 3 億元的情況下,提出 5 年後要做到 100 億元營業額。

 

當時沒有人相信牛根生能夠做到,因為按照當時蒙牛的條件和能力,確實如此。

但牛根生要求全公司上下:「不問我的一雙手能幹多少事,唯問移泰山需要多少雙手;不問我的一口鍋能煮多少斤米,唯問犒勞千軍需要多少鍋;不問我的一盞燈能照多少里路,唯問亮天下需要多少盞燈。」

全公司運用逆思維把原來的成長路徑完全推倒重新打磨,短短五年就做到了當初定下的 「狂妄」 目標,從行業倒數一躍成為了行業前幾名。

那如何培養逆思維呢?

1)永遠要先想 「我要幹什麼」,而不是 「我有什麼,所以我要幹什麼」。

2)永遠都要思考,行業里誰最牛逼,我怎麼才能像他一樣牛逼,或者比他更牛逼。

3)不要給自己設限,從某種角度上你覺得自己行或者不行,都是對的。連想都不敢想的人,不可能做出任何嘗試。

4)一流和三流人才的差距是數量級的,所以你永遠不要洋洋自得,世界上存在著遠比你厲害的高手。但也不要失去希望,如果只需要通過學習、實踐,你就能在有生之年做到數量級的進步,想想就讓人激動。

5) 你有什麼資源、能力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能想到什麼辦法,創造什麼樣的奇跡。

03

 

是否擁有定力:

人生不是考驗爆發力的短跑

而是考驗耐力的馬拉松

任何 「選擇」 都是以 「放棄」 為前提的。

那些禁不住誘惑,什麼都想要的人,走得既不快又不遠。

知名投資人倪正東在回顧過去 20 年中國 VC/PE 行業的歷史之後發現,大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定力,抵抗不住誘惑,走得就不會太遠:

零幾年那個時候,VC/PE 行業不景氣,很多手里有點閒錢的基金都去做了房地產,覺得賺個幾億就是個了不得的大錢,但現在的投融資行業動不動就是幾十億上百億;

很多創業公司 「金點子」 頻出,不好好堅守本業,非要同時幹兩三件賺錢的事兒,最後這些創業公司基本沒有活下來的。

很多時候你要做的不是選擇,而是放棄,堅守對的方向,抵制誘惑,不要那麼心浮氣躁。

李開復博士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舉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,一些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經常會給他打電話或者發信息:我有一個新的好主意,我保證能在 5 分鐘以內打動你。

李開復的應對方法往往是把這些人,拉到最懂這個領域的行家面前,考個五分鐘。

考不倒,說明你真的有很深的研究,說不定有好的機會,可以談一談;考倒了,說明你就是腦子一熱,主業做不好副業更做不好,一切免談。

有多少自信滿滿的人被考倒了?

李開復的答案是超過 90%。

我們跟這些創業者都差不多,覺得這也是機會,那也是機會。我們往往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,那就是真正的機會就是我們正在堅持的事情。

我們這個時代,聰明的人太多了,大家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機會、誘惑所吸引,被帶離真正有價值的賽道和真正有價值的事情。

要知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真正有潛力能夠跑完全程,並有一個好成績的人,往往都是抱定一個方向,在正確的賽道上低頭狂奔,不可能因為路上的一片風景、一塊糖果,就放棄了奔跑。

還是那句話,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不是三五年,也不是十幾二十年,而是三五十年,要看他是不是有潛力,不是突然一下子的爆發力,要看他能不能做到綿綿用力、久久為功。

希望你也能成為一個有潛力的人。

►阿秀,一個追求 「句秀、骨秀、神秀」 的文字夢想家,一個熱愛打字的個人管理專家,36Kr 特邀作家,脈脈特約專欄作者,多篇文章全網收獲千萬級別閱讀。個人公眾號「進擊的阿秀」(ID:zchxuexi),同名微博 @進擊的阿秀。


 

使用 Facebook 註冊